文/荀營 父母課堂原創
新東方校長俞洪敏說,自卑比狂妄更糟糕。話雖逆耳,卻透徹在理。我們身邊很多自卑的人,確實一輩子都活在自己的缺點裡無法自拔,耽誤了自己的青春。而人的自卑性格往往成型於兒童時代。換言之,一個人從小養成的自卑性格,真的是家長的失職與不負責。讓孩子遠離自卑,家長把孩子的心理特點研究透了,其實完全可以做的到!
1、父母給予孩子“無條件的愛”
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,我們先了解下什麼叫“無條件的愛”?
就拿美國小孩舉例吧,愛看譯製片的家長,如果留心觀察,一定能發現生活在美國的孩子,不論成績優異與否、長相醜俊,一個個都活靈活現的,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很特別。換言之,這些孩子都特別自信。為什麼呢?
因為當這些孩子來到這世上時,美國的父母往往會先對孩子說這麼一套大同小異的話:寶寶,不管你將來是健康還是病弱、聽話還是搗蛋、聰明還是笨,我都會一直愛你,養育你成為能獨當一面的人。
心理學家說了,一個人的自信,恰恰源於身邊重要的人對自己作為一個人價值的肯定,從根本上講,父母無條件的愛便是最初的肯定。什麼是無條件的愛,相信大家應該很明了了——只因為你是我的孩子,所以我愛你,和你是怎樣的無關!而孩子在成長的心路歷程中,最渴望得到,也就是父母的愛、無條件的愛。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,心裡會覺得很踏實,知道自己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,敢於面對整個世界!
孩子都是有缺點和優點的,一定有讓家長不省心的一面。反之,若作為孩子的父母,處處盯著孩子的短處,不能無條件的去愛現實中這個不完美的孩子,或者對孩子的愛是“講條件“的:成績好了爸媽滿意,鋼琴玩得溜爸媽才褒獎等等。那麼她真的會漸漸的被失落、沮喪包圍。
2、摘下扣孩子頭上的“貧窮帽子”
很多年前聽過這麼一句順口溜:沒進大觀園,未覺自己窮,沒去打籃球,不知自己矮。要知道, “自卑”,並不是一個絕對問題,而是在某個情境下面臨同水平或同年齡段的人要進行比較,而產生的相對問題。換句話說:太陽底下沒有矮窮矬,只有面對高富帥的時候,才有矮窮矬。
俗話說,學校就是個小社會!父母與孩子相處過程中,亦要格外注意這一點。無論貧富,都不要總拿錢跟孩子抱怨:你還不好好學習,這菜價天天漲,以後去討飯吧;這麼薄的學習資料,還這麼貴……這類不經意的抱怨,難以起到激勵孩子的作用,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。畢竟孩子心智尚未發育成熟,同齡人不平等的眼光帶來的失落感、被羞辱感,或將在成長歲月中,成為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,從而間接決定孩子自卑孤僻的性格走向。
因此,即便經濟條件並不寬裕,但凡有點條件,聰明的媽媽一定都不給孩子過早戴上貧窮的帽子。
3、批評但不過度苛責
樓上鄰居家的男孩7歲了,想法天馬行空,在繪畫上很有創意,但無奈學習成績很不好。但媽媽是完美主義者,於是,每次孩子一畫畫被老師褒獎,媽媽不僅不誇讚,還免不了被一頓數落:你要學習能這麼用心就好了!而且,每次數落完,還把孩子生拉硬拽到書桌前,拿出一本數學習題,讓孩子做題。後來孩子變得一畫畫就緊張,在繪畫上的天賦也消失殆盡,學習更是怎麼努力都沒用了。
看看,孩子的自卑感很多就是來自父母。一個好好的繪畫苗子,就被家長不適時宜的過度苛責殺了。家長沒認清事實,還非要給孩子扣一個不用功、不努力的帽子,非把一個本來聰明伶俐,某些方面天賦異稟的孩子,變成一個完美的造成機器!聰明的家長,應充分認識自家孩子的優勢和劣勢,揚長補短,在心理關懷方面,適時去誇獎孩子,在建立了孩子自信力的前提下,再保證其全面發展。
一個人真正內在的自信,是從小培養出來的,也是家庭、學學,乃至整個社會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換來的。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養,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,將來要幹什麼,並且踏踏實實地追尋著自己的理想,咱們做父母的幹嗎過分幹涉他呢?讓他自己在未來的世界裡開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,豈不更好嗎?
文章來源:ddnews.me
留言列表